中国教育报报道我校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

发布时间:2013-09-17浏览次数:346

917日,中国教育报以《重基础 强实践 拓素质——bat365在线平台官方网站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成效显著》为题,对我校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及成效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报道。全文如下:

bat365在线平台官方网站是一所以水利为特色,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国家教育部门直属重点大学,是国家实施“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也是国家实施“全球水循环和国家水安全”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的高校。学校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积极开展适应现代水利要求的高层次应用性人才的培养,在全国第一批申请设立了水利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2010年,经国家教育部门批准,学校成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3年来,学校以服务国家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产学结合为途径,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目标,树立并坚持“重基础,强实践,拓素质”的人才培养理念,在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中取得显著成绩。

创新培养理念 夯实理论基础

近年来,学校积极进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实践和理论探索,在培养传统水利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的同时,注重培养适应水利行业发展趋势,具备坚实水利工程专业基础和专业知识的经济管理、生态环境、工程管理、项目管理、信息技术、法律法规等培养方向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人才。通过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方位培养,推进工科研究生培养模式与机制改革,保障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知识包含的主要内容是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交叉学科、管理知识、工程原理和前沿知识;能力包括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沟通能力、组织协调、适应能力;素质则包含身心素质、思想政治、职业素养、审美素质、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等。

学校在培养理念创新、理论探索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先后发表《基于三螺旋理论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生培养模式探析》、《基于合作教育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析》等论文;《bat365在线平台官方网站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探索与实践》一文被《立足创新培养一流工程硕士——工程硕士教育创新院校改革成果汇编》(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收录;2012年出版了专著《产学研理论的创新与实践——工科研究生教育篇》。

更新课程设计 改革培养模式

在对国内外高校大量走访调研的基础上,学校提出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1+1”两年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即“校内培养+基地培养”和“知识构建+工程实践”。学校根据自身与行业重点单位联系紧密的优势,以提高研究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取得显著成效。

推动教学改革。学校紧密围绕国家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系统构建以提升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将重点放在水利工程知识的整合与知识更新两个重要方面。重点做好水利工程一级学科的通用基础理论平台课程中的公共基础课程建设。打通二级学科间的壁垒,进行课程内容和体系的重组、整合和更新。以知识点引导课程设计,重点强调四个方面:体现科技与人文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借鉴国际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通用做法,强化基础知识;注重学科交叉,优化知识结构,扩宽知识面,强调应用性;注重综合素质培养,融入绿色理念和人文精神,专门开设综合素质课程和系列讲座。

进行顶岗实践。所有专业学位研究生完成一年的课程学习后,利用培养基地的实际岗位,结合工作内容,进行顶岗实践。期间,学生根据实践指南,依托专门的技术岗位、明确的生产或应用研究项目在基地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工程实践,结合具体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完成学位论文的选题、撰写等工作。顶岗实践期间,培养基地根据学生完成工作量的多少,每月给予不低于800元的生活津贴,并为学生提供相对集中的住宿。bat365在线平台官方网站按照改革试点的新模式,已在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1000余名,实现了学生、企业、学校三赢的目标。

实行双导师制。为提高学生专业理论水平和工程应用能力,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行双导师制。校内导师全面负责研究生的培养和指导工作,不仅要负责研究生在学校期间的课程学习,还要参与研究生在基地期间的培养和管理,指导研究生完成学位论文及答辩等工作。基地导师主要负责研究生的实践环节和学位论文指导工作,并承担部分教学任务。他们需定期(每月)与校内导师沟通,交流研究生培养事宜,共同提高培养质量。3年来,bat365在线平台官方网站已聘任1000余名行业内实践经验丰富的高水平专家担任研究生基地导师,这些基地导师全部具有高级以上职称,极大地丰富了学校的导师队伍。

突出应用导向 加强内涵建设

注重培养过程管理。学校树立以人为本的质量观,注重课程学习、工程实践、学位论文的全过程评价,并不仅以学位论文作为评价培养质量的唯一标准。各阶段研究生培养督导专家全程督导,保证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课程学习阶段的质量监控主要包括督导专家随堂听课、学生反馈、试卷抽查等。实践环节的质量监控主要在基地进行,研究生每月撰写一份实践小节,由基地导师和校内导师共同审阅;基地每3个月召开一次实践工作交流会。论文写作过程中研究生要进行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论文预答辩等三次专题汇报,学位论文经校内外专家评审通过后方可申请答辩。

创新考核评价方式。受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的委托,学校负责组织制定了水利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标准,对水利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应具备知识、能力和素质、学位论文等作了具体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定。明确了水利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的基本要求,成为该领域工程硕士培养的指导性文件,为相关高校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订与修订提供依据,促进全国水利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拓展学位论文形式。在校内导师和基地导师的共同指导下,论文选题强化应用导向,来源于基地顶岗实践中的现实问题,有明确的实践意义和应用价值。针对水利工程的系统性和复杂性,在国家规定的五种类型(工程设计、工程/项目管理、产品研发、应用研究、调研报告)基础上,拓展建立了工程规划、工程勘测、工程施工等三种论文形式。根据每种类型的特点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选题、内容、成果和写作等,以提高学位论文评价标准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打出“组合拳” 构建保障机制

学校积极借鉴国际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先进经验,为满足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以行业和地方政府为依托,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共建各类研究生培养基地93个,遍布全国各地。一方面紧密依托水利行业,与水利部流域机构、各地水利厅局、大型设计院和工程局等重点单位共建研究生培养基地;另一方面紧密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共建研究生培养基地。学校以组织建设、制度建设等为抓手,积极构建研究生联合培养的保障机制。

加强组织建设。学校成立了由校长、分管校领导,bat365在线平台官方网站等职能部门负责人,相关学院负责人组成的综合改革试点领导小组,领导并统筹协调综合改革试点的组织实施工作。学校成立了研究生培养基地管理办公室,与共建单位共同负责研究生培养基地的管理工作。学校与每一基地单位联合成立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管理委员会,协调基地建设管理中的有关问题。学院重点做好课程学习阶段的培养与管理工作,基地依托单位具体负责研究生在基地期间的培养与管理工作。

推动制度建设。学校与合作培养单位共同研究制订《bat365在线平台官方网站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方案》,对组织体系、运行机制、各方职责、培养细则、知识产权等内容作出明确规定和详细解释,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打下了制度基础。此外,还制定了《bat365在线平台官方网站水利工程领域专业学位标准》、《bat365在线平台官方网站研究生培养基地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办法》、《bat365在线平台官方网站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撰写要求》、《bat365在线平台官方网站研究生导师管理规定》等制度,不断推动基地建设和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

增加资金投入。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纳入到学校“奖助贷”体系,积极从政策层面上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创造良好环境。积极与行业单位共同筹措资金,设立专项奖学金和人才培养专项基金,鼓励和激励优秀学生攻读专业学位。为给基地研究生提供更好的工作、生活条件,各基地单位给予基地研究生每月不少于800元的生活补贴,负责基地研究生一趟学校到基地的往返交通费。对于基地导师,学校给予每生3000元的津贴,同时给予基地管理人员每生1000元的津贴。3年来,学校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奖学金、基地导师培训等方面累计投入1034万元,基地单位在研究生工作、生活保障条件建设等方面累计投入2300余万元。

经过3年来的改革试点工作,依托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合作培养研究生的模式得到了学生和企业的普遍认同和支持,真正实现了“三赢”。学生的基础知识、实践能力、职业素养、综合素质、就业竞争力得到大幅度提高。3年来,学校专业学位毕业生全部就业,其中到水利重点单位和研究生培养基地就业的人数超过60%,同时在研究生培养基地就业的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基地之间也形成了就业联盟;对于企业,教学相长,基地导师在指导研究生的过程中得到自我提升,企业能够尽早地发现人才,充实人才队伍,自主创新能力得到增强,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对于学校,拓展了办学空间,搭建了高等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平台,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和水平得到提升,促进了相关学科的发展。

关闭
Baidu
sogou